【寫作】這該死的母親病
有人說母親是一種病,我想那不是「秘密」,而身為一位母親,我曾經罹患「母親病」,我很確定「母親病」是一種「心病」,而且無藥可醫。
比起我母親,我想我幸運多了,因為大環境開始重視母親的「感覺」,開始強調母親不應為了家庭失去自我,開始討論母親在育兒時所會面臨到的種種失落,甚至開始鼓勵父親不應以負擔家計為由,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,
在我這個時代,母親除了犧牲奉獻的悲情形象外,還多出很多新樣貌,有很多範本可供我參考。
然,又比起我母親,我有更多的不幸,因為大環境更在意母親的一舉一動了,童年創傷成為當代顯學,「母親」這個角色被放大檢視,甚至逐一逐條的列出母親會對孩子造成深層甚至是永久傷害的行為,
坊間這種書簡直多的驚人:「母愛真可怕,童年會傷人,跟家庭的傷說再見,媽媽的悔過書」等等,母親儼然成為童年問題的眾矢之的,同為母親,我時常感覺動輒得咎,而且茫茫無所依。
甚者,母親還要處理生產完的生理變化、24小時的照護車輪戰、長期睡眠不足的體力不堪負荷、滾雪球般的食安問題、孩子的百年教育大計、孩子保險的長期規劃,還有對孩子各種安全、健康層面的操心無止境等等,以上所述僅是與孩子有關的部分,擔子就那麼重,其他部分就更別提了。
故成為母親,註定是要大病一場的,最好病入膏肓,最好病到有爛瘡,「所有的結局都是新的開始,只是當時不知道」─Mitch Albom。
大病一場才能大徹大悟,生活才有辦法重新整理,價值觀才有辦法重新定義,人生的優先順位才有辦法重新排序,所以讓「心」好好地去生一場「母親病」吧!
雖然失去了一個好的結局,但至少還能有一個新的開始,「我是母親,我知道我會犯錯,但我始終願意努力去做對的事情」,關於我的新故事,我希望從這句話開始,繼續說下去。
後記:
母親是我至今所扮演的角色中,最難的一個角色,太多自我拉扯的內心戲,而且得過「母親病」的女人,無法因此免疫,更惱人的是只要稍不留神,就有可能再次發病,怎麼辦呢?只好跟「母親病」共生共存了。(比如借助購物或酒精的力量之類的😆)
★Mitch Albom米奇‧艾爾邦著有《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》、《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》等書。
<<點擊分享文章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