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手足爭吵」,往往讓父母又煩又惱
適逢武漢肺炎(或新冠病毒)停課之緣故,雙丁一天24小時黏TT,我不知道雙丁感情到底有沒有比較好,我只知道他們很吵:🙄
弟弟:「媽媽,哥哥在我要夾菜的時候,把桌子轉走。」
哥哥:「我哪有?你剛剛也坐走我本來要坐的椅子啊。」
弟弟:「你才每次都搶走我正在玩的玩具。」
哥哥:「每次是哪一次?你才每次都愛跟媽媽告狀。」
「手足爭吵」不僅每分每秒,簡直沒完沒了
「你們可以先好好吃飯嗎?」想好好吃個飯,但耳朵卻不清靜,我祭出不悅的提醒,沒想到雙丁仍無視繼續吵:
弟弟對著哥哥喊:「你幹嘛轉啦,你沒看到我在正在弄嗎?」
哥哥不甘示弱按住餐桌轉盤,不讓弟弟轉:「我也要夾啊,是我先碰到轉盤的。」
情緒一來,不管事情大小,根本控制不了
弟弟分貝不自覺往上提,卯起來將轉盤朝相反方向轉:「是我先,是我先摸到的。」
哥哥則站起身來,一手按住轉盤,一手打算直接夾菜:「媽媽有說過不是大聲就會贏,要講道理,有誰看到你先摸到轉盤嗎?」
然後我感覺到兄弟倆的劍拔弩張即將一觸即發,「當三到七歲大的兄弟或姊妹在一起,一個小時內的平均吵架次數是3.5次,而在這些爭吵在一小時當中,總共持續十分鐘。」(註釋一)媽媽想哭,而且會真的哭出來😱
狀況不斷,處理不完,解決不了
果不其然,弟弟開始哭著尋求我的介入:「媽媽,你看哥哥啦,他每次都這樣。」
哥哥也端出一副為自己捍衛到底的態度:「我只是夾菜而已啊,我又沒有怎樣!」
我拼命壓抑自己的怒氣,希望視而不見能讓事情自然平息,但通常他們只會愈吵愈兇,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動手,直到我被他們喋喋不休的互不相讓激怒,最後兩個都處罰。😆
問題來了,「手足爭吵」究竟父母應不應介入?
伊利諾大學家庭應用研究所教授蘿瑞‧克拉瑪建議:「父母應介入孩子之間的紛爭。」原因在於八歲以下的孩子,「通常無法」靠自己成功解決手足之間的衝突。(註釋二)_
究竟父母應該如何介入孩子之間的紛爭,《意想不到的幸福家庭秘訣》一書中有幾個摘要原則,我筆記下來給自己,如下:
專家表示「公平」幾乎是手足爭吵的歸因
這也是最引發我關注的一項,因為與我帶雙丁的經驗十分吻合,孩子非常在乎是否受到公平的對待,「終其一生,這種議題都會跟著他們,直到有一天他們不再為了棉花糖吵架,而是為了照顧你而爭吵。」(註釋三)
「公平」的後作用力不容小覷
「年幼時吵的是玩具分享,長大後吵的是資源分配,年紀更長一點吵的是責任分擔,全都與公平有關」,仔細沉澱以後,覺得這段話頗富深意。
這也是為什麼談論手足爭吵的書很多,與其他書相比,它的方法也不是特別管用,但我仍選擇它作筆記的原因是,
它談的是方向和原則,它在乎的是家的永續性,它提醒的是父母應具備的態度:「父母不應該企圖解決手足間的衝突,但應該為他們建立一個解決衝突的行為模式,並將之內化成家庭文化的一部分。」
「爭吵,每個家庭都會有。懂得聰明吵架的家庭,比較有可能幸福。」(註釋四)畢竟做父母總想讓孩子們相互陪伴,而不是相互牽絆嘛! (吵完之後記得和好喔😘)
後記
「這些口角衝突(手足),每八次只有一次會以妥協或和解結束,其他七次的結局,是其中一個小孩受到另一人欺負或威脅後直接退出。」(註釋五)
所以偶爾放手讓兄弟倆吵一吵(我是常常啦),也不至於「全家害了了」就是了,因為不了了之機會偏多。(走偏😆)
不過書有提到「任何談判中最困難部分,就是同意開始協商。一旦你跨過那道情緒門檻後,解決方案通常會自己出現。」(註釋六)
希望我下次能忍到解決方案自動出現 😅
★《意想不到的幸福家庭秘訣》─布魯斯、法勒(Bruce Feiler)
★註釋一,請參考書p132
★註釋二─伊利諾大學家庭應用研究教授蘿瑞‧克拉瑪p134
★註釋三─p136
★註釋四─作者觀點
★註釋五─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較就希爾蒂‧羅斯p133
★註釋六─p101
<<點擊分享文章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