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肯定、被接納是一種深層的心理需求,
大人的回應和肯定、所給的愛和保證,
能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。
今晚,有兩家同學相約來家裡晚餐,本應是個孩子聚在一起寫作業,而父母趁機聊聊的美好夜晚,未料卻迸出一段意外小插曲。
同學家長告訴我,胖丁在學校得到了表揚,家裡氣氛熱絡起來,連我也高興的不得了,那不是個容易的榮譽,我相信那是胖丁努力了好久,才爭取到的殊榮。
我完全沉浸於胖丁帶來的喜悅,緊緊抱著胖丁:「你真的好棒喔,媽媽很替你開心,你的努力都很值得。」沒注意到被冷落在一旁的小可丁,臉上閃過很多複雜的表情。
在大人眼中的小事,是孩子眼中的大事,我們要學著一樣重視。
正當家長們聊得正起勁時,小可丁突然對著同學失控大吼:「你們快把我們家都拆了,都走開」並激動大哭起來,我趕緊往孩子聚集之處移動過去。
沒有孩子意見不合,也沒有搶玩具的衝突,我不明白發生什麼事,況且平時小可丁很喜歡與人親近,現在卻在客人面前歇斯底里,我迫不得已只好把他帶進房間。
「你怎麼啦?和哥哥同學吵架了嗎?」我盡可能耐住性子問
「沙發快要被他們拆了」小可丁仍然一邊哭一邊說。
「那是懶骨頭沒那麼容易壞。」我想盡快安撫他的情緒。
通常大人愈急,小孩愈歡,屢試不爽。
不過,小可丁絲毫不買單,情緒依舊很滿:「你去叫他們都回家,我討厭他們來。」
「客人才剛來,沒辦法叫他們走耶!」我怎麼可能答應這種無理要求。
但,看他哭得比平常都傷心,我也不認為這是和他溝通待客之道的好時機,但我確實掛心同學的爸爸媽媽,見到我們進來房間這麼久,心裡會作何感想。
「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,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」─維琴尼亞‧薩提爾(家族治療先驅)
我騎虎難下只好使出條件交換之下下策:「你先跟我出去,我給你一個燕麥餅乾,等客人走之後,我們再好好談一談。」語畢,我拉起他的手往門口走,讓他明白我打定主意要帶他出去。
他大力甩開我的手,不肯就範的意圖明顯:「我不要,你比較愛哥哥對不對?」我雖然感到荒謬但仍不假思索:「媽媽沒有,我愛你跟愛哥哥一樣多。」接著他原本稍稍止住的眼淚又潸潸流下:「你有,你跟大家一樣,都一直稱讚哥哥。」
孩子雖然年紀小,感覺不比大人少,但孩子通常很難清楚表達。
總算明白今晚小可丁的眼淚,跟客人、跟沙發一點關係也沒有,於是我把小可丁抱到腿上聊了一下,輕輕告訴他:「我覺得你很重要,我很喜歡你陪我一起煮飯、陪我一起曬衣服、天氣冷的時候當媽媽的暖暖包。」
終於,哭哭的小可丁終於破涕為笑:「平常都是我陪你做這些事情,不是哥哥喔!」
在孩子還未找到自己亮點時,就讓媽媽來幫忙點亮吧~
給親愛的小可丁:
我相信你急於找到「自己的亮點」,
尤其見到哥哥剛開始發光。
找到自己的亮點固然重要,
但在你找到之前,請別太驚慌,
因為你現在的亮度,對我而言剛剛好,
我正貪戀著這些溫暖,希望能帶在身上愈久愈好…
後記
父母都有類似經驗,孩子的歡笑與脾氣,一瞬間就轉換了,有時候也不知道怎麼了?大人常手足無措,最後發一頓脾氣,或者置之不理,這也是日常生活的一幕。P27
書裡談到「行為」是我們見到的表像,也就是冰山外顯部分,但有很多藏在底層的部分,影響了我們的行為,較難被察覺,可參考這張圖P42
假如今天我沒察覺小可丁心底的不安和哀傷,而直接應對他不禮貌的待客行為,事情應該就沒那麼好收拾了。😅
但也曾經發生過,根本沒察覺,或察覺了也沒用,最後母子三人氣成一團,互相傷害!😆(只能說這就是人生啊!)
<<點擊分享文章>>